关于严重精神障碍的督导工作,综合多地区案例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管理能力不足
-
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不达标
多数地区存在患者漏诊、漏管现象,部分机构管理患者检出率、规范管理率未达国家要求。
-
随访机制不完善
随访间隔周期长,导致部分患者资料未能及时录入系统,影响病情评估和干预效果。
二、服务质量和规范性问题
-
用药管理不规范
部分乡村医生存在剂量错误、危险性评估不足等问题,导致患者规律服药率虽有所提升但无降级。
-
档案管理混乱
档案存在表格缺失、空项、错项现象,辅助检查单未完整记录,影响诊疗决策。
三、多部门协作不足
-
信息共享机制薄弱
部分机构与公安、残联、民政等部门协同配合不够,信息交换不及时,影响患者综合管理。
-
政策宣传不到位
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优惠政策了解不足,影响患者依从性和管理效果。
四、人员素质与意识问题
-
基层工作人员能力不足
部分乡村医生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规范认识模糊,工作态度不认真,影响服务质量。
-
应急处理能力薄弱
部分地区在突发肇事肇祸事件应急处置方面存在短板,需加强协同机制建设。
改进建议
-
强化筛查与登记
完善信息交换机制,提高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确保应诊患者及时纳入管理体系。
-
规范随访与用药管理
缩短随访间隔,规范用药指导,建立危险性评估档案,促进患者康复降级。
-
完善档案与信息管理
加强档案规范性审核,建立电子化管理平台,实现患者信息动态更新。
-
提升人员素质与协作能力
加强基层人员培训,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和综合管理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