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生育政策调整情况,准生证已全面取消,但生育登记制度已同步推行。具体说明如下: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变化
-
准生证取消
自201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准生证,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将生育控制权下放给家庭。
-
生育登记替代
取代准生证的《生育服务登记表》成为新生儿的“第一个证件”,用于产前登记及生育待遇申领(如医疗费用报销、生育津贴等)。
二、办理要求与流程
-
办理材料
需提供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有效证件,居住证(非户籍所在地办理时需要)。
-
办理地点
可在夫妻一方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半年以上)的乡镇(街道)卫生健康机构办理,部分地区支持网上办理(如“粤省事”小程序)。
-
办理时效
孕期需按时办理登记,具体时间要求因地区而异,通常在预产前3个月。
三、政策意义与影响
-
简化流程
取消审批环节,降低生育门槛,鼓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
-
权益保障
生育登记是享受国家生育补贴、延长产假等福利的必要条件。
四、常见问题解答
-
未办理生育登记影响 :无法申领生育津贴、医保报销等,影响生育权益。
-
多孩生育 :二孩及以上仍需办理生育登记,但无需审批。
-
地区差异 :部分落后地区可能仍保留纸质准生证,建议提前咨询当地部门。
准生证取消后生育登记成为法定要求,建议备孕家庭提前了解当地具体办理流程及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