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是胆汁排泄受阻引发的病理状态,属于异常现象,需及时干预。 其核心特征包括皮肤巩膜黄染、陶土色大便、浓茶色尿,常伴随瘙痒或腹痛,提示胆道系统存在梗阻(如结石、肿瘤或炎症),若不治疗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甚至衰竭。
-
病因与机制
胆汁由肝脏产生,经胆管排入肠道帮助消化。当肝内或肝外胆管因结石、肿瘤、寄生虫等阻塞时,胆汁逆流入血,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恶性梗阻(如胰头癌)常呈进行性加重,良性梗阻(如结石)可能波动性出现。 -
典型症状
- 皮肤与巩膜黄染:初期可见眼白发黄,严重时全身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
- 排泄物异常:粪便因缺乏胆汁呈陶土色,尿液因胆红素增多变深如浓茶。
- 其他表现:皮肤瘙痒(胆盐沉积)、上腹疼痛、体重下降(恶性病变)或发热(继发感染)。
-
诊断与治疗
血液检查显示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影像学(超声、CT/MRCP)可定位梗阻部位。治疗关键在于解除梗阻:- 微创引流:PTCD(经皮肝穿刺引流)或支架植入缓解症状。
- 手术根治:切除肿瘤或取石,恢复胆道通畅。
-
日常管理
患者需低脂饮食(胆汁不足影响脂肪消化)、戒酒、定期复查。术后需关注引流管护理,恶性梗阻者需结合放化疗。
提示:黄疸绝非正常生理现象,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或伴随消瘦时,应尽早就医排查梗阻原因,避免延误恶性疾病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