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又称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结石:胆总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结石可阻塞胆总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进而引起黄疸。
-
肿瘤:包括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等。这些肿瘤可直接压迫或浸润胆管,导致胆道狭窄或闭塞,引发黄疸。
-
炎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胆管水肿、增生和狭窄,导致胆汁排泄受阻。
-
蛔虫:蛔虫进入胆道内,可能阻塞胆道而引起梗阻性黄疸,通常伴有剧烈腹痛、恶心、寒战、发热等症状。
-
手术损伤:术后损伤主要包括医源性损伤,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肝移植术后最为常见。各类肝胆胃肠手术,均有可能在术中导致胆管损伤,引发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引起狭窄,导致梗阻性黄疸。
-
其他原因: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Caroli病)、胆道出血(hemobilia)、血块阻塞了胆管、Lemmel综合征等。异位胰腺多发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等部位,当其出现在胆管、肝胰壶腹部、十二指肠降段等部位时也可导致梗阻性黄疸的发生。
总的来说,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病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