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失认症是一种因大脑损伤导致的认知障碍,患者虽触觉、温度觉等感官功能正常,却无法通过触摸识别熟悉物品的名称或用途,需依赖视觉或听觉等其他感官辅助辨认。常见于顶叶损伤,临床分为质地觉、形态觉、实体觉三类失认,可通过针对性康复训练改善症状。
- 核心机制:大脑顶叶(尤其是躯体感觉投射区或顶下小叶)损伤导致触觉信息整合异常,患者能感知物体物理特性(如硬度、形状),但无法与记忆中的物品关联。例如,闭眼触摸钥匙时无法说出名称,但睁眼可立即识别。
- 典型表现:
- 质地觉失认:无法辨别材料差异(如区分棉布与砂纸);
- 形态觉失认:难以感知物体整体形状(如分辨三角形与圆形积木);
- 实体觉失认:最严重类型,既不能命名物品也无法描述用途(如摸到牙刷却不知其功能)。
- 常见病因: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外伤、肿瘤或感染等损伤顶叶功能区,部分病例与胼胝体病变相关。
- 康复策略:
- 感觉刺激训练:用粗糙物品反复摩擦指尖,强化触觉输入;
- 多感官代偿:结合视觉提示(如先看实物再闭眼触摸)或健侧手辅助辨认;
- 功能重塑:通过触摸不同日常物品(如钥匙、硬币)并配对名称,重建触觉-记忆联结。
早期干预是关键:若发现触觉辨识困难,需及时排查脑部病变并开展康复训练,多数患者通过持续练习可部分恢复功能。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依赖触觉操作危险物品(如刀具),改用视觉确认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