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胆原排泄增加最常见的原因是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充血性心力衰竭、肠梗阻、败血症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尿胆原排泄增加。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 溶血性黄疸: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大幅增加,肝脏来不及摄取、结合和排泄这么多胆红素。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经肝脏代谢后,尿胆原生成增多并排入肠道,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也随之增多,最终致使尿胆原排泄增加。像血型不合输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都可能引发溶血性黄疸 。
-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一旦受损,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便会出现问题。一方面,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得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另一方面,肝细胞受损导致结合胆红素排泄受阻,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回血液。受损肝细胞对尿胆原的摄取和重新排泄功能也受到影响,进而让尿胆原经肾脏排泄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病症 。
-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全身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肝脏会淤血肿大,肝脏的血流灌注量减少,肝细胞功能因此受损。这会干扰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致使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出现异常,尿胆原的代谢也跟着紊乱,排泄量增加。而且,肾脏的灌注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进一步对尿胆原的排泄产生作用 。
- 肠梗阻:肠梗阻发生时,肠道内压力升高,胆汁排泄受到阻碍,胆红素无法正常随胆汁排入肠道。肠道内细菌对胆红素的作用过程受到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发生改变。部分胆红素可能被肠道黏膜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经肝脏代谢后,尿胆原生成增多并排泄增加 。
- 败血症:败血症发生时,肝脏会受到损害,肝细胞功能出现障碍,胆红素代谢异常,尿胆原的摄取、排泄等环节出现紊乱,进而导致尿胆原排泄增加 。
如果发现尿胆原排泄增加,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