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水肿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力衰竭,它占所有病因的绝大多数。这种水肿通常表现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如踝部,严重时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
1. 心力衰竭的机制
心力衰竭会导致以下病理变化:
-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肾脏血流减少,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钠水潴留。
- 静脉淤血:心脏输出量下降,静脉压升高,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加,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 低蛋白血症:长期肝淤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进一步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加重水肿。
2. 其他常见原因
除了心力衰竭,以下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源性水肿:
- 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受压,影响泵血功能。
-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增厚、僵硬,限制心脏舒张,导致血液回流受阻。
- 心肌或心内膜纤维化:心脏组织结构改变,影响心脏功能。
3. 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 控制高血压,限制盐分摄入,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 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心脏负担。
- 定期服用心脏病药物,并监测血压、心电图等指标。
治疗方法:
-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通过促进排尿减轻水肿。
- 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针对心衰、心包炎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结
心源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其机制包括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静脉淤血和低蛋白血症。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限制盐分摄入和定期服药,而治疗则需通过利尿剂和原发疾病的治疗来减轻症状。如出现水肿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