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确实与“十一段线”密切相关,其历史演变和现状可概括如下:
一、历史背景与早期划定
-
1947年民国政府的初步划定
1947年12月1日,民国政府内政部发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采用11段断续线划定南海疆域,包含西沙、中沙、南沙等岛礁,并重新审定172个岛屿名称,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
新中国成立后的延续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沿用1947年的“十一段线”作为南海主权依据,并在195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正式宣布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越友好时期,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中国将范围调整为“九段线”。
二、当前南海地图的演变
-
官方地图的调整
现行官方地图采用“十段线”划定南海范围,这一调整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南海部分岛礁主权诉求的体现,但历史依据仍以1947年的“十一段线”为准。
-
九段线的实际应用
九段线在地图上形成U形线,内部区域被认定为中国南海,这一划分更符合现代海洋权益保护需求,并为国际法理争议提供框架。
三、争议焦点与现状
-
争议核心区域
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如太平岛)曾引发越南等国的主权争议,但中国坚持历史性权利主张,并通过军演、外交等手段维护领土完整。
-
和平解决争议的立场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强调“十一段线”是维护和平的底线,而非排他性主张。
总结
“十一段线”是中国对南海最早、最全面的主权宣称,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法理基础。尽管后续地图表述有所调整,但并未改变其作为中国南海权益边界的核心地位。当前,中国通过持续维权与和平外交,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