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统一规定
关于行业标准的制定,我国法律体系中有明确的规定和程序,但并未对哪些具体行业可以制定行业标准作出统一限制。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关键信息:
一、行业标准的制定前提
-
缺乏推荐性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仅适用于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且需满足“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
不适用情形
包括已有推荐性国家标准、一般性产品/服务要求、跨部门/行业技术要求,以及用于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规范等。
二、制定主体与程序
-
制定主体
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具体部门根据行业管理职责分工执行。
-
制定程序
一般包括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编号、批准发布、备案等环节。例如:
-
立项 :核查相关标准计划,确保无重复或冲突;
-
起草 :组建含企业、科研机构等代表的小组,参考国内外标准制定初稿;
-
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不少于30日,收集行业反馈并修改。
-
三、行业范围的界定
-
由部门提出申请
行业主管部门需提交行业标准制定申请报告,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具体范围。
-
动态调整机制
随着技术发展或国家标准出台,行业标准应及时修订或废止。
四、与其他标准的协调
-
不得抵触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需与推荐性或强制性国家标准保持一致,避免冲突。
-
避免重复与交叉
制定前需进行充分调研,防止与已有标准重复或交叉。
五、特殊管理要求
-
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的补充
认证认可行业标准需符合《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定》,强化全过程管理。
-
技术审查与备案
通过技术审查后,需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标准实施后自动废止相应国家标准。
总结
我国行业标准制定以“缺标补标”为核心,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导,遵循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若需制定行业标准,建议优先确认是否存在推荐性国家标准,或通过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立项程序申请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