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作为人工甜味剂仍被广泛添加在食品中的原因,需从安全性、使用价值及监管政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一、安全性争议与监管现状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类
2023年7月,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级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致癌”。该结论基于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的综合评估。
-
国内监管政策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在12大类食品中添加阿斯巴甜,但设定了每日最大使用量(如20mg/kg体重)。目前市场上合规产品均符合安全标准。
二、使用价值与市场需求
-
甜味强度与功能
阿斯巴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能有效降低食品热量,满足消费者对甜味与低热量的需求,尤其适用于无糖饮料、糖果、糕点等食品。
-
市场接受度
尽管存在争议,但阿斯巴甜因口感接近蔗糖,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部分人群因担心健康风险而选择其他甜味剂(如甜菊糖苷、赤藓糖醇),但市场仍需时间适应无甜味剂替代品。
三、争议的核心争议点
-
致癌机制
部分研究指出,阿斯巴甜代谢产物(如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可能通过代谢异常导致DNA损伤或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增加癌症风险。但其他研究认为,正常摄入量下风险可控。
-
剂量与风险关系
联合专家委员会建议每日安全摄入量为40mg/kg体重(约70kg成人每日可摄入9-14罐含阿斯巴甜饮料)。目前市售无糖饮料中的添加量(通常小于0.5g/罐)普遍低于此标准。
四、健康替代方案
-
天然甜味剂
如甜菊糖苷(甜度是蔗糖的300倍)、赤藓糖醇(热量几乎为零)、木糖醇等,安全性较高且甜味接近蔗糖。
-
减少摄入量
通过减少含阿斯巴甜食品的摄入频率或选择低添加产品,可降低潜在风险。
总结
阿斯巴甜仍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其甜味性能强且符合安全标准,但消费者需关注长期高摄入量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未来需通过更多研究明确其致癌性,并推动无糖食品开发,以减少对人工甜味剂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