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因地处中国最南端且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相望,故称“海南”;而“琼”作为其简称,则源自唐代以洁白如玉的琼山命名的琼州县,后演变为全岛代称。
-
地理命名的直观性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南”二字直指其“大海之南”的方位特征。汉代设郡时已有“珠崖”(珍珠海岸)、“儋耳”等古称,但“海南”作为整体称谓逐渐成为主流,凸显其与大陆的地理分隔与独特海洋属性。 -
“琼”文化的千年传承
唐代因琼山县(今海口琼山区)的“琼山”得名,此山泥土洁白如玉(“琼”即美玉),后升格为琼州府,成为全岛政治中心。“琼”字衍生出琼台、琼崖、琼海等别称,渗透至地名、饮食(琼菜)、建筑(琼楼)等文化领域,形成鲜明的地域符号。 -
行政建制的历史烙印
自西汉设珠崖、儋耳二郡起,海南历代建制均与“琼”紧密关联。明代设琼州府统辖全岛,清代沿用,“琼州”成为官方标准名称。近代虽改称海南,但“琼”作为简称延续至今,如车牌代码“琼A”,体现历史延续性。 -
语言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黎语地名(如“什”“那”等)与汉语地名并存,反映多民族聚居特色。但“海南”“琼”等汉称因行政力量和文化传播成为主流,见证中原文化与本土黎苗文化的交融。
提示:海南岛的名称是地理、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既指向自然方位,也承载着从“珠崖”到“琼州”的文明演进。若想深入探索,不妨走访琼山遗址或儋州古城,感受地名背后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