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医保内,国谈医保外
国谈品种和集采药品在多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一、药品范围
- 集采药品
主要针对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部分原研药,这些药品通常已纳入医保目录(以乙类为主)。例如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等常用药品可能参与集采。
- 国谈药品
专注于医保目录外的创新药、独家品种或高值药品,通过谈判后纳入医保目录,患者可享受医保报销。例如肿瘤、罕见病等领域的创新药。
二、价格机制
- 集采
采用“以量换价”策略,通过集中采购量大品种药品,直接与药企谈判降低价格,降价幅度通常超过50%。例如第九轮集采拟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8%。
- 国谈
通过医保局与药企的双向谈判,结合临床价值、价格合理性等因素确定最终价格,部分药品降价幅度可达60%以上。谈判成功后药品纳入医保目录,患者可报销。
三、医保覆盖
- 集采药品
多数已纳入医保目录,患者按医保政策报销,公立医疗机构执行零差率销售。
- 国谈药品
初始阶段未纳入医保目录,需患者自付一定比例后报销。部分药品通过谈判后纳入医保,但医保额度可能有限。
四、执行主体与频率
- 集采
由国家或省级机构主导,定期开展(如每年6-12月),品种覆盖临床用量大、群众负担重的药品。
- 国谈
由国家医保局组织,每年下半年进行,聚焦创新药和高值药品的准入性谈判。
五、对药企的影响
-
集采 :对已有多家仿制药竞争的企业利空(利润挤压),对刚获批仿制药企业利好(市场保障)。
-
国谈 :创新药企业可通过医保报销加速放量,但需应对医院采购政策(如医保额度不足、医院拒购等)。
总结
国谈品种与集采药品的核心区别在于:集采覆盖医保内药品,通过量价挂钩降低价格;国谈针对医保外创新药,通过谈判直接纳入医保并降价。两者共同目标是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但适用范围和机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