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全额报销,乙类自付后报销
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分为甲类和乙类,主要区别体现在报销规则和费用承担比例上:
一、甲类药品
-
定义
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确切、同类药品中价格或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
-
报销规则
- 全额纳入报销范围 :参保人使用甲类药品时,无需自付,剩余部分按医保比例报销。
-
地位与数量
- 作为医保报销的核心部分,甲类药品数量较少但覆盖基本用药需求。例如2025年新版目录中甲类药品639种,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
二、乙类药品
-
定义
与甲类药品相比,疗效确切但价格或治疗费用略高的药品。
-
报销规则
- 自付后报销 :参保人需先承担一定比例(通常为10%-20%)的费用,剩余部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
地位与数量
- 乙类药品数量较多,覆盖更多可选药品。2025年新版目录中乙类药品2520种,西药1765种,中成药892种。
三、其他说明
-
丙类药品 :主要包含创新药、高价值药品等,需完全自费,不在甲乙类报销范围内。
-
报销比例差异 :甲类药品报销比例通常为90%-100%,乙类药品因需自付部分较高,实际报销比例约为70%-90%。
-
动态调整 :药品目录每年更新,甲乙类药品数量可能发生变化,需通过国家医保局平台查询最新目录。
四、查询方式
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查询”功能,输入药品名称筛选是否在目录及报销类别。
以上信息综合了医保政策的核心要点及最新版药品目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