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囊性肿块是腹腔内出现的异常囊状结构,通常由胆囊炎、胆总管扩张、胰腺炎、肝脏病变或胃肠道肿瘤等疾病引发,可能伴随腹痛、腹胀或黄疸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
常见病因
- 胆囊炎:炎症导致胆囊壁肿胀,形成囊性肿块,常伴右上腹疼痛。
- 胆总管扩张:胆管直径超过10毫米时,胆汁淤积引发炎症反应,形成肿块。
- 胰腺病变:胰腺炎或假性囊肿可引起上腹囊性肿块,疼痛与体位相关。
- 肝脏疾病:肝硬化、肝囊肿等可能引发胆管扩张或局部囊变。
- 肿瘤:胃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能表现为囊性肿块。
-
典型症状
- 初期可能无症状,随着肿块增大出现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适。
- 若压迫胆道,可能引发黄疸;合并感染时伴发热或败血症。
-
诊断与检查
- 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可定位肿块并判断性质,如肝包虫囊肿或胰腺假性囊肿。
- 内镜或活检:胃镜、ERCP等有助于鉴别胃肠道或胰胆病变。
-
治疗与注意事项
- 对症治疗:抗炎、引流(如胰腺假性囊肿)或手术切除(如肿瘤)。
- 定期随访:良性囊肿需监测变化,恶性病变需结合放化疗。
发现上腹囊性肿块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