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性低通气是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的典型前兆,主要表现为清醒状态下持续性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常伴随睡眠呼吸暂停、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其核心机制是肥胖导致胸腹脂肪堆积,限制肺扩张和气体交换,引发呼吸困难、嗜睡、晨头痛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心肺功能衰竭。
-
病理基础:肥胖者胸壁和腹腔脂肪压迫膈肌,肺活量下降,通气不足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积聚(PaCO₂≥45mmHg),氧气含量降低。90%的OHS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夜间呼吸暂停进一步加重白天症状。
-
典型症状:白天嗜睡、活动后气促、晨起头痛是三大标志性表现,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水肿、口唇发绀(缺氧)或情绪抑郁。夜间则表现为打鼾、呼吸暂停,易被误认为普通睡眠问题。
-
高危人群: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者需警惕,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儿童重度肥胖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但临床更常见于成人。
-
诊断与筛查:动脉血气分析(检测二氧化碳分压)是确诊关键,基层医院可通过血清碳酸氢盐(>27mmol/L)初步筛查。睡眠监测能评估是否合并OSA。
-
治疗核心:减重是根本措施,无创通气(如呼吸机)可快速改善通气功能。严重者需手术减重,但需结合呼吸支持避免术后并发症。
提示:肥胖者若长期出现不明原因嗜睡或呼吸困难,应尽早排查OHS。早期干预可逆转病情,拖延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心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