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结晶是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盐沉积形成的病理产物,主要引发痛风和肾脏病变。关键危害包括关节剧痛、痛风石形成及肾功能损伤,核心诱因涉及高嘌呤饮食、肥胖和遗传因素,防治重点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和溶解结晶。
-
本质与形成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时,会在酸性环境中与钙离子结合形成针状结晶。这些结晶易沉积于关节(如大脚趾、膝关节)和肾脏,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
典型症状表现
- 关节症状:突发单关节红肿热痛,常见于夜间,首次发作多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 痛风石:长期未治疗者关节周围出现黄白色结节,严重者导致关节畸形。
- 肾脏损害:结晶沉积引发肾结石,表现为血尿、排尿困难或肾功能下降。
- 高危人群与诱因
- 代谢异常者:肥胖、糖尿病患者尿酸排泄能力降低。
- 饮食因素:过量摄入海鲜、动物内脏、酒精(尤其啤酒)会大幅提升嘌呤负荷。
- 遗传倾向: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 诊断与治疗策略
- 确诊方法: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显微镜检查(发现针状结晶)或双能CT扫描。
- 急性期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缓解疼痛,但需避免降尿酸药以免加重炎症。
- 长期管理: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促进排泄,目标值需低于300μmol/L(已有痛风石者)。
- 日常预防措施
- 饮食调整:每日饮水>2升,限制红肉和果糖饮料,增加低脂乳制品摄入。
- 生活习惯:减重(BMI<24)、避免关节受凉和剧烈运动,戒烟限酒。
提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需用药,但若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需干预。定期监测尿酸并遵医嘱调整方案,可显著降低痛风及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