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主要特征为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其核心表现包括全身多部位骨质流失加速、骨强度下降,常见于老年女性,但年轻人群因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患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可通过科学防治有效延缓进展。
病因与高危因素
-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重要风险,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加速骨质流失。
- 激素水平:绝经后女性雌激素骤降、男性雄激素减少均会破坏骨代谢平衡。
- 营养缺乏:长期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直接影响骨形成。
- 生活方式:久坐、吸烟、酗酒及过量咖啡因会抑制骨细胞活性。
典型症状与危害
- 骨痛与乏力:腰背、髋部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重。
- 易骨折:轻微碰撞或跌倒即可引发脊柱、髋部或腕部骨折。
- 体态改变:身高缩短、驼背(脊柱压缩性骨折导致)。
诊断与筛查方法
- 骨密度检测(DXA):金标准,T值≤-2.5可确诊。
- 影像学检查:X线、CT显示骨小梁稀疏;MRI用于评估骨折风险。
- 实验室指标: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辅助判断代谢异常。
防治关键措施
- 基础补剂:每日钙摄入量建议1000-1200mg,维生素D3补充400-800IU。
- 药物干预:双膦酸盐类抑制破骨细胞,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绝经女性。
- 运动康复:负重训练(如快走、哑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增强骨强度。
- 防跌倒策略:居家防滑、避免服用致眩晕药物,高龄患者使用髋部保护器。
早期识别与综合管理是改善预后的核心。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骨密度,高危群体通过饮食、运动与医学干预多维度防控,大幅降低致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