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通常在涨潮和退潮时均会出海,但具体选择取决于目标鱼种、作业区域及潮汐强度。涨潮时鱼类随潮水靠近岸边,适合近海捕捞;退潮时鱼群向深海移动,适合远海作业。大潮期岸钓更高效,小潮期船钓收获更佳,渔民需结合潮汐表灵活调整策略。
潮汐对出海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流变化和鱼类活动规律上。涨潮阶段海水上涨,近岸水域食物丰富,吸引鱼群聚集,此时出海便于捕捞浅水区鱼种;退潮时海水回流,带动鱼群向深水区迁移,渔民可追踪鱼群至远海。经验表明,潮水流动期间(涨潮前2小时至退潮后1小时)鱼类摄食活跃,是捕捞黄金窗口。
不同潮汐强度(大潮、中潮、小潮)需匹配对应作业方式。大潮水流湍急,适合在礁石区或河口拦截随潮水冲来的鱼群;小潮水流平缓,适合在深海区域定点垂钓。北部湾渔民总结的“眼子”口诀显示,潮汐周期第7-8日为满潮高峰,此时出海效率最高。
掌握潮汐规律是渔民的核心技能。现代渔民可借助潮汐预报APP,但传统经验如“潮动把鱼钓,潮平睡大觉”仍具指导意义。建议结合实时天气、季节特点(春秋鱼群活跃)及船只性能综合决策,例如冬季退潮时深海鱼群更集中,需配备抗风浪渔船。
灵活运用潮汐规律能显著提升捕捞效率,但需注意安全——避免在极端潮差或恶劣天气下冒险作业。渔民应持续观察本地水文特征,形成个性化出海时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