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3.54万平方公里),但若包含约2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则成为全国总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这一独特地位源于其涵盖海南岛及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广阔海洋疆域,凸显了海洋资源与战略价值的重要性。
- 陆地与海域的辩证关系:海南岛本身是中国第二大岛(3.39万平方公里),但省级行政范围延伸至南海诸岛及周边海域,形成“小陆地+大海域”的组合模式。这种特殊性使其在面积统计上与其他纯陆地省份形成鲜明对比。
- 地理与战略意义:南海海域不仅是国际航运要道,还蕴藏丰富的渔业、油气资源。海南作为管辖主体,承担着海洋权益维护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职责,三沙市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职能。
- 数据争议的根源:常规排名通常以陆地面积为标准,因此新疆(166万平方公里)、西藏(122万平方公里)等被列为面积大省;但若采用“陆地+海域”综合计算,海南则跃居首位。这种差异源于统计维度的不同选择。
- 经济与生态价值:广阔的海洋为海南发展渔业、旅游业、能源开发提供基础,同时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具有全球生态意义,体现了“面积”背后的多元价值。
理解海南的“第一大省”属性需跳出传统陆地视角,其海洋管辖范围重新定义了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内涵。这一案例也提示我们:地理数据的解读需结合具体语境,方能全面认知区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