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是对印度人的一个不礼貌且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称呼,主要起源于旧上海的英租界时期。以下是关于“阿三”称呼由来的几种说法:
历史背景
- 上海英租界时期:在旧上海的英租界中,经常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务,这些印度人被视为英国人的忠实“爪牙”,因此遭到了上海人的蔑称。
- 红头阿三:印度警察多数信奉锡克教,头上缠着红头巾,因此被称为“红头阿三”,后来简化为“阿三”。
语言习惯
- 吴语上海话的影响:上海话中习惯在单音节词前加“阿”字,如“阿Sir”逐渐被叫作“阿三”。
- 发音相似:印度人讲英语时,常用“I say…”作为停顿词,其发音与“阿三”相近,也促成了这一称呼的传播。
文化和政治因素
- 殖民地的烙印: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很多印度人在英国体系内工作,如警察等,被英国人称为“Sir”,上海人则在前面加“阿”称“阿三”。
- 不结盟运动的误解: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声称自己是“第三极”,中国人戏称他们为“阿三”。
需要强调的是,“阿三”这一称呼带有明显的贬义和歧视色彩,不应再使用。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认识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