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水肿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针对湿热、寒湿、脾肾阳虚等不同证型,灵活选用健脾利湿、温阳化气、滋阴潜阳等中药方剂,如祛湿消肿汤、茯苓导水汤等,临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
湿热互结型:表现为全身水肿、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常用方剂如祛湿消肿汤(白术、茯苓、泽泻、黄柏等),通过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缓解湿热蕴结导致的水肿。
-
寒湿困脾型:症见腰以下肿甚、四肢沉重、舌苔白腻。茯苓导水汤(紫苏、木瓜、槟榔、木香等)或通阳消肿汤(桂枝、干姜、川椒目等)可温中健脾、通阳利水,改善寒湿停滞。
-
脾肾阳虚型:常见水肿严重、畏寒肢冷、脉沉细。温阳消肿汤(附子、肉桂、干姜)或温肾助阳方(太子参、桂枝、猪苓)能健脾温肾,促进水液代谢。
-
气阴两虚型:兼有口干、疲乏、舌红少苔。邹燕勤经验方重用黄芪、太子参补气养阴,配合茯苓皮、猪苓淡渗利水,适合慢性水肿伴低蛋白血症。
-
简易食疗辅助:脾虚轻症可用龙眼干、生姜、大枣煎汤,补脾益气,适合日常调理。
中医治水肿强调个体化,需结合四诊辨证选方。严重水肿患者应就医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