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音失认是由于大脑颞叶后部(尤其是次级听觉联合区)损伤导致的中枢性听觉认知障碍,患者能听到声音但无法识别日常环境音(如钟声、动物叫声),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意外、脑肿瘤、颅脑外伤及颅内感染等。
-
大脑损伤的核心区域
环境音识别依赖颞叶后部的次级听觉联合区,该区域负责分析复杂声音信息。若双侧或单侧颞叶广泛受损(如脑梗死、出血),初级听觉皮质虽完好,但声音信息无法被整合识别,导致“听而不懂”的现象。 -
典型病因分析
- 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颞叶梗死或出血)是最常见原因,损伤听觉通路的高级处理功能。
- 脑肿瘤或外伤:颞叶肿瘤或外伤直接压迫听觉联合区,干扰声音识别。
- 颅内感染:疱疹病毒性脑炎等炎症可能破坏颞叶神经结构,引发暂时性或永久性失认。
-
与其他听觉障碍的区别
环境音失认不同于耳聋(外周听力丧失)或皮质聋(初级听觉皮层损伤),患者听力检测正常,仅对非语言声音(如电话铃声、雨声)失去辨识能力,而语言和音乐识别可能保留。
提示:若出现“能听见却听不懂日常声音”的情况,需及时进行脑部影像学(如MRI)及听力综合评估,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部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