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熏灼是中医术语,指体内火邪过盛或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局部灼热、出血、肿痛或全身性热症,常见于血证、外阴炎等疾病。其核心病机为“火盛迫血”或“气虚不摄”,需根据虚实辨证施治。
-
病因与分类:火热熏灼分实火与虚火。实火多因外感热邪、饮食辛辣或情志过激,引发迫血妄行,如鼻衄、尿血;虚火常由阴虚阳亢或久病体虚导致,如潮热、口干。外伤性火热熏灼则属烧伤范畴,按皮肤损伤深度分一度至四度。
-
典型症状:实火者可见面红目赤、口舌生疮、便秘尿黄;虚火者多伴盗汗、五心烦热。若为血证,则表现为吐血、便血或紫斑;妇科病中可能出现外阴灼痛、瘙痒。
-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热泻火,如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汤;虚火需滋阴降火,常用知柏地黄丸。烧伤需按程度处理,三度以上需手术干预。针灸选穴如太溪、涌泉可辅助缓解症状。
-
日常调理: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多食苦瓜、梨等清热之品;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反复出血或高热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火热熏灼的防治需结合体质与病因,中医强调“治火先治本”,长期调理更胜于短期降火。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专业中医辨证施治,切勿自行滥用寒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