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医保并非直接刷自己医保卡里的钱,而是通过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共同承担费用。医保卡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个人账户余额可直接用于门诊、购药等小额支付,而住院或大额医疗费用则由统筹基金按比例报销,这部分资金来源于医保基金而非个人账户。
一、医保卡的双账户机制
- 个人账户:每月由单位和个人缴费划入固定金额,余额可自由支配,用于药店购药、门诊挂号等小额消费,类似“医保储蓄卡”。
- 统筹账户:由国家医保基金统一管理,覆盖住院、特殊门诊等高额费用,报销比例根据地区和险种不同,通常在50%-90%之间。
二、报销流程中的资金来源
就医时出示医保卡仅作为身份凭证,系统自动区分费用类型:
- 门诊小额费用:优先扣除个人账户余额,余额不足可现金补足。
- 住院/大额治疗:符合医保目录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按比例直接结算,个人仅支付自付部分,无需动用卡内余额。
三、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账户混淆:统筹报销不消耗个人账户余额,但个人账户金额不可提取现金,仅限医疗用途。
- 跨省使用:2025年起,全国146个统筹区支持医保卡跨省共济,允许家庭成员共享个人账户余额。
- 报销范围:整形、美容等非治疗项目不纳入统筹报销,但可用个人账户支付。
总结:医保卡既是“个人医疗钱包”,也是接入国家医疗保障的凭证。日常门诊可直接刷余额,大病重病则由统筹基金兜底,两者结合形成多层次保障。建议定期查询账户余额(可通过电子医保卡APP),合理规划医疗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