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可通过中药调理显著改善症状,但需结合辨证施治,经典方剂如生脉散、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等能益气活血、滋阴复脉,但需注意中药需长期坚持且配合西医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将心肌缺血归为“胸痹”“心痛”范畴,核心病机为气血失调、心脉痹阻。针对不同证型,中药选择需个体化:
- 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心悸盗汗、乏力口干,推荐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辅以黄精滋肾润脾,此方可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若伴心律失常,可加炙甘草、桂枝、阿胶调和气血。
- 气虚血瘀型:常见于中老年,症见心慌乏力、唇紫舌暗,国医大师张学文常用黄芪、赤芍、川芎、丹参等组方,补气活血。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桃仁等)也是经典选择,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 阴阳两虚型:若兼见心律不齐、失眠多梦,炙甘草汤(生地黄、阿胶、桂枝等)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适合长期调理。
需强调,中药治疗需严格辨证,且心肌缺血属慢性病,根治需中西医结合:急性期需西药或手术干预,稳定期以中药调理为主,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并调整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患者切勿自行用药,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