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几乎所有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绝大部分不需要治疗,若频繁发生,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心慌持续时间长无法缓解,则需及时就诊治疗。导致心慌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 生理因素:
- 运动与情绪: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兴奋时,身体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致使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进而产生心慌感。不过,这种心慌在休息或情绪平复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 饮食影响: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后,其中的酒精、咖啡因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发心慌。待这些物质在体内代谢完毕,心慌症状便会消失。
- 特殊时期:女性妊娠时,身体循环容量增加,孕激素水平改变,腹腔和胸腔压力上升,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心慌症状,而在生产后大多会逐渐恢复。
- 病理因素:
- 心脏疾病:多种心脏疾病可引发心慌。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导致心室肥大,心脏收缩力增强,患者会感觉心慌;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动过速情况,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动过缓病症,还有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等心律失常问题,均会致使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改变,引发心慌;心力衰竭患者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脏搏动增强、心率加快,也会有心慌之感。
-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得心率加快、搏动增强,引发心慌;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机体为保证氧供,代偿性地增加心率,从而导致心慌,尤其是急性失血时更为明显;发热会使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进而引起心慌;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等,会使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导致心率加快、搏动增强,出现心慌症状。
- 其他: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而植物神经负责调节心脏搏动强度和频率,紊乱时就可能引发多样的心悸感,包括心率增快、心脏搏动强度增加或心律不齐等。
若出现心慌症状,且频繁发作、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