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是动脉血管因脂质沉积、斑块形成导致的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的慢性病变, 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早期无症状但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风险。关键亮点:①与年龄增长相关但年轻化趋势明显;②斑块破裂可致急性血栓;③可控危险因素包括“三高”、吸烟、肥胖等。
形成机制
血管硬化始于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渗入血管壁氧化后触发炎症,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堆积为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斑块增大使血管狭窄,钙化后完全失去弹性,破裂后引发血栓。
典型症状
- 心脏供血不足:运动后胸痛(心绞痛),严重时心梗;
- 脑供血异常:扭头头晕、短暂性脑缺血,甚至脑梗;
- 下肢缺血:走路腿痛(间歇性跛行),静息时腿脚发凉麻木。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长期吸烟、缺乏运动者风险较高,“三高”患者及肥胖人群更需警惕。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易感性。
预防与管理
- 饮食调整: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每周吃2-4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每日摄入400g蔬果和30g坚果;
- 运动习惯: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50分钟;
- 指标监控: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40岁以上建议颈动脉超声筛查;
- 药物干预: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等需遵医嘱使用,严重狭窄需支架或搭桥手术。
总结:血管硬化是潜伏的“隐形杀手”,早期干预可逆转或延缓进展。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体检是关键,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