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报告的字段构成需根据测试类型和规范要求有所不同,但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部分:
一、基础信息模块
-
测试概述
-
测试目的:说明测试的目标(如验证功能、性能等)
-
测试范围:界定测试覆盖的模块或功能点
-
测试时间/地点:记录测试执行的时间和物理位置
-
测试人员:列出参与测试的人员及角色
-
-
测试环境
-
硬件配置:服务器、设备型号及版本
-
软件配置: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版本及配置
-
网络环境:网络拓扑、IP配置及安全设置
-
二、测试执行模块
-
测试策略与方法
-
采用的黑盒/白盒测试等策略
-
测试用例设计:用例编号、前提条件、执行步骤等
-
-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
-
通过/失败用例统计
-
缺陷分布:按模块/功能分类的缺陷数量
-
三、质量评估模块
-
缺陷分析
-
缺陷原因:代码问题、设计缺陷等
-
修复状态:已修复/未修复及遗留问题
-
趋势分析:缺陷随版本的变化规律
-
-
性能测试结果
-
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
-
测试场景: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等场景的模拟
-
四、总结与建议模块
-
测试结论
-
是否通过测试:综合评估是否满足需求
-
下一步行动:修复缺陷、优化性能等
-
-
建议与改进措施
-
测试流程优化:减少重复测试、提高效率
-
产品改进建议:针对缺陷的根本原因提出方案
-
五、附录模块
-
支撑材料
-
测试数据:输入输出样本、配置文件等
-
脚本与工具:自动化测试脚本、缺陷管理工具
-
注意事项
-
不同行业或项目可能对报告结构有特定要求,例如安全性测试需单独章节;
-
低权威性来源提到的“风险评估”通常单独模块,但高权威性文档(如ISO 9126)将其纳入总结部分;
-
缺陷统计建议使用专业工具(如JIRA)自动化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