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胃炎是一种严重的胃部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
病因
- 细菌感染:约70%的病原菌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埃希杆菌等。细菌侵入胃壁的途径主要有因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憩室、胃癌、胃内异物等使胃黏膜受损,致病菌直接由受损黏膜侵犯胃壁;患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骨髓炎等疾病时,致病菌通过血流进入胃壁;在患胆囊炎、腹膜炎时,致病菌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胃壁。
- 其他因素:包括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和化疗药物等可能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创伤与手术(严重腹部创伤、胃部手术或内镜检查导致胃壁受损)、长期酗酒(可导致胃黏膜损伤,降低胃的防御能力)、免疫系统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影响胃黏膜正常功能使其易受感染)以及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白血病等)。
-
临床表现
- 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发冷、发热、腹痛较重,坐位时疼痛减轻或缓解,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混有胆汁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休克征象,与细菌毒素造成的感染中毒及失血、失液有关。部分患者还可能有腹胀、腹膜炎体征及黑便,但多无腹泻。
- 体征:腹部较膨隆,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上腹部为重,肠鸣音早期亢进,以后则渐弱或消失。如发生穿孔,膈下可有游离气体。
-
诊断: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辅助检查指标少,所以早期诊断困难。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1×10^10/L以上,并出现核左移现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中毒颗粒。胃液、腹水、血液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X线腹部平片显示胃扩张,胃壁内有气泡存在提示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腹膜炎;伴穿孔者,膈下可有游离气体。B型超声检查显示胃壁明显增厚。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一般应列为禁忌,以免引起胃穿孔。
-
治疗
- 非手术治疗: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积极手术可提高存活率。当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或休克时,应积极纠正并加强输血、补液等一般支持疗法。
-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期间如腹膜炎未减轻或反而加重,则是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一般为胃蜂窝织炎引流术及胃部分切除术。
急性化脓性胃炎是一种较为罕见但病情凶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