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遗传、饮食或环境因素相关。部分患者与乳糜泻、淋巴瘤或肠道腺瘤有关,但具体关联尚未明确。
- 病理特征:肠道内形成多发性深溃疡(常达肌层),易引发穿孔或瘢痕挛缩。显微镜下可见小肠绒毛萎缩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
- 腹痛(多位于中腹部,餐后加重);
- 腹泻(常为稀便,可能带血);
- 体重下降、贫血(因慢性失血或吸收不良);
- 蛋白质丢失性肠病(导致免疫力下降、皮肤干燥等)。
3. 诊断方法
- 内镜与活检:通过胶囊内镜或X线消化道造影发现溃疡,结合病理活检排除其他疾病(如细菌性痢疾)。
-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指标,可能显示贫血、电解质紊乱等。
4. 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控制炎症;
-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用于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
- 营养支持:纠正贫血、补充蛋白质及电解质。
- 手术治疗:适用于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切除病变肠段。
5. 预后与注意事项
- 预后差异大:部分患者经治疗缓解,但可能反复发作或进展为并发症。
-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副作用,尤其需关注肠道狭窄或癌变风险。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