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接触传播
这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约95%的梅毒病例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梅毒螺旋体可通过黏膜破损处侵入体内,最终累及食管黏膜。 -
母婴传播
感染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螺旋体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若未及时治疗,可能累及食管黏膜,引发炎症或瘢痕狭窄。 -
血液传播
输入含梅毒螺旋体的血液或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可能导致感染。虽然血液传播概率较低,但仍是潜在风险。 -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梅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衣物等污染物,若自身皮肤或黏膜有破损,也可能感染螺旋体。 -
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恶性肿瘤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梅毒螺旋体感染及发展为食管梅毒的风险。
发病机制
梅毒螺旋体侵入食管后,主要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三期梅毒时,螺旋体可形成树胶样肿,导致食管瘢痕性狭窄,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预防建议
避免不洁性行为、规范使用避孕套、避免共用针具,并定期进行梅毒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