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高危人群
- 致病真菌:主要包括组织胞浆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 感染途径:可通过血行播散、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如肺部真菌扩散)或医源性感染(如心脏手术、导管插入)等途径侵入心包。
- 高危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及艾滋病、白血病患者等免疫缺陷人群。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胸痛(锐痛或钝痛,可能随体位加重)、发热、呼吸困难、乏力等。
-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有呼吸道前驱症状(如咳嗽、咳痰)、心包摩擦音,严重时可出现心包填塞(如低血压、休克)或缩窄性心包炎(如腹胀、下肢水肿)。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液真菌培养、心包积液涂片及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CT/MRI可评估心包积液量和心脏功能;X线胸片常显示心影增大、胸腔积液。
- 其他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对部分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有辅助诊断价值。
4. 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
-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需根据真菌类型选择。
-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胸痛、发热等症状(如组织胞浆菌感染)。
- 手术治疗:
- 心包穿刺或引流:适用于大量积液导致心脏压塞者。
- 心包切除术: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时需手术切除增厚心包。
5. 预后与并发症
- 预后:组织胞浆菌性心包炎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非组织胞浆菌感染(如曲霉菌、念珠菌)可能进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甚至危及生命。
- 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等,需密切监测。
6. 预防建议
- 避免滥用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增强免疫力。
- 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感染风险。
- 真菌感染流行地区需注意环境防护(如避免接触土壤、鸟粪等)。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规范治疗以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