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中毒是由过量摄入含铋药物或化合物引起的重金属中毒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及长期用药人群。其本质是铋元素在体内蓄积导致多器官毒性反应,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疾病类型与病因
- 急性中毒:短期内大量误服铋剂(如次硝酸铋)或静脉/肌注过量可溶性铋盐引发,常伴有消化道剧烈反应和急性肝肾损伤;
- 慢性中毒:长期使用铋剂(如复方铝酸铋片、枸橼酸铋钾胶囊)导致铋元素在体内蓄积,可能引发脑病或骨骼病变。
二、核心病理机制
铋剂通过以下途径产生毒性:
- 直接刺激黏膜:铋化合物直接损伤消化道及口腔黏膜,引发炎症和出血;
- 肝肾代谢负担:铋元素在肝肾沉积,破坏肾小管和肝细胞功能;
- 神经毒性:干扰神经递质传递,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三、典型临床表现
系统 | 症状表现 |
---|---|
消化系统 |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呈黑色或带血)、舌及咽喉疼痛 |
口腔症状 | 流涎、牙龈黑线、口腔黏膜色素沉着 |
肝肾损伤 | 黄疸、肝肿大、蛋白尿/血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肝肾衰竭 |
神经系统 | 头痛眩晕、肌肉强直、共济失调、精神错乱,甚至昏迷 |
其他并发症 | 皮肤黏膜出血、亚硝酸盐中毒(口唇发绀、呼吸困难)、休克 |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 诊断依据:结合用药史、典型症状及血/尿铋浓度检测(超过0.1mg/L提示中毒风险);
- 急救措施:
- 立即催吐、洗胃,使用盐类泻剂清除未吸收毒物;
- 口服牛乳/蛋清保护胃肠黏膜;
- 解毒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等螯合剂促进铋排泄,重症需血液净化。
五、预防要点
- 严格遵医嘱使用铋剂,避免超量或长期服用(尤其儿童和哺乳期妇女);
- 含铋外用药(如乳头涂抹剂)需防止婴幼儿误食。
铋中毒的严重性取决于摄入剂量和持续时间,早期识别并终止铋剂接触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