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与症状
-
急性磷中毒
多因生产事故中皮肤接触熔化磷或吸入高浓度磷蒸气导致。- 主要症状:肝、肾损害(如肝肿大、黄疸、血尿)、消化系统不适(恶心、呕吐、厌食)、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或肝肾衰竭。
- 皮肤灼伤:黄磷灼伤后创面有蒜臭味烟雾,可能深达骨骼。
-
慢性磷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磷或其化合物引起,以牙齿及下颌骨损害为主。- 典型表现:牙龈肿痛、牙齿松动脱落、下颌骨骨质疏松或坏死,可伴鼻黏膜干燥、咳嗽、肝肾功能异常等。
二、治疗与急救
- 急性中毒:
- 立即脱离中毒环境,皮肤灼伤用清水冲洗并清除磷颗粒。
- 口服中毒者需洗胃(禁用油类泻药),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肝药物等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 慢性中毒:
- 注重口腔卫生,修复牙体损伤,严重下颌骨坏死需手术,同时保护肝肾功能。
三、预防措施
- 避免使用黄磷,改用红磷等替代物;加强职业防护,穿戴防护装备。
- 定期体检(尤其肝肾功能及颌骨检查),接触磷后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若误服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则属于另一类中毒(有机磷中毒),需立即注射解磷定并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