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主动脉瓣膜部狭窄是由于主动脉瓣先天性发育异常(如二叶式畸形)、风湿性炎症或老年退行性钙化,导致瓣膜僵硬、活动受限,无法完全开放,从而引起左心室血液流出受阻的疾病。我国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病因,其次是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2.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在瓣口面积≤1.0 cm²时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三联征”:
-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常见,晚期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
- 心绞痛:多由运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反映心肌供血不足。
- 晕厥:约15%-30%患者出现,多与劳累相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 诊断方法
- 听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射流样杂音。
- 超声心动图:通过经胸超声评估瓣膜结构、钙化程度及血流参数,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4. 治疗方式
- 药物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如心力衰竭、心绞痛),无法根治。
- 手术治疗:
-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传统开胸手术,适用于年轻或低危患者。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微创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高龄或高危患者的首选。
5. 预后
无症状者预后较好,但出现症状后若不及时干预,中位生存期仅2-3年,猝死风险高。及时手术可显著改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
主动脉瓣膜部狭窄是一种进展性心脏疾病,需通过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并根据患者年龄和风险选择手术方案。TAVR技术的普及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