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疾病,其具体特点如下:
一、疾病分型与表现
-
Ⅰ型(广泛性嗜酸性胃肠炎)
- 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为主,伴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可持续数年;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肌层受累可引发幽门梗阻或肠梗阻。
- 病变范围:可累及胃肠道的黏膜层、肌层或浆膜层,黏膜层受累时易导致溃疡和渗血,浆膜层受累可能引发嗜酸性腹水或胸水。
-
Ⅱ型(局限性嗜酸性肉芽肿)
- 临床表现:通常无明显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短暂痉挛痛或消化道出血;类息肉型肉芽肿可能引发肠套叠样症状。
- 病变特征:黏膜下形成单发或多发肿物,常累及胃窦或小肠,组织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过敏与免疫异常:约50%患者有过敏史(如哮喘、鼻炎),可能与食物过敏原(如肉类、蛋类)触发抗原抗体反应,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胃肠道炎症。
- 遗传与感染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寄生虫感染(如钩虫)或药物也可能诱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免疫失调:血清IgG、IgA升高提示免疫系统参与,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发黏膜损伤和功能障碍。
三、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部分患者伴缺铁性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 影像与内镜:胃肠壁增厚、结节状改变可通过超声或CT发现;内镜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或息肉样隆起,活检证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高倍视野)。
四、治疗与管理
- 糖皮质激素:一线治疗药物,可快速缓解症状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避免过敏原:识别并避免可疑食物(如牛奶、麸质)有助于减少复发。
- 其他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用于激素无效者;梗阻或息肉病变需手术干预。
五、病程与预后
本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但总体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肠梗阻或营养不良。需长期随访监测症状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