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钩虫病是一种由钩虫幼虫(丝状蚴)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迁移至肺部引起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属于出血性肺炎范畴。
一、病因与感染途径
- 病原体:主要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板口线虫的丝状蚴引起。
- 传播途径:幼虫通过皮肤或黏膜(如手足)侵入人体,常见于接触被钩虫卵污染的土壤、水源或农作物(如农田、果园)。
- 高危人群: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免疫力低下者及农村地区人群,中国农村地区感染率约5%-30%。
二、病理机制
幼虫穿透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引发局部点状出血、炎性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导致肺小叶实变和支气管炎。
三、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钩蚴性皮炎):
- 接触部位(如手足)出现红色丘疹、疱疹伴剧烈瘙痒。
- 肺部症状(钩蚴性肺炎):
- 咳嗽、干咳或痰中带血,严重者大咯血;
- 咽痒、低热、气急、胸闷及喘息发作(类似哮喘);
- 部分患者出现胸痛或胸膜炎性疼痛。
四、诊断与检查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液可检出钩蚴。
- 影像学表现:
- X线/CT显示肺门阴影增大、肺纹理增粗、片状或结节状浸润影,多在一个月内消退。
五、治疗与预后
- 驱虫治疗:首选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药物。
- 对症处理:
- 皮炎:外用2%-4%碘酒或15%噻苯达唑软膏联合地塞米松;
- 咯血/呼吸症状:止血、平喘等支持治疗。
- 预后:及时治疗后多可痊愈,无严重并发症。
六、预防措施
- 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赤足接触污染土壤;
- 耕作时穿戴防护用具,减少皮肤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