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鼻疽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需氧,最适生长温度37℃,抵抗力较强,可在土壤、水中存活数月,但易被消毒剂杀灭。
-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品(如马厩、工具)。
- 呼吸道吸入:吸入含菌尘埃或气溶胶(如清理马厩时)。
- 消化道感染:罕见,通过饮用污染水源或食用病畜肉类传播。
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3周,甚至长达10年。
- 急性型(起病急骤):
- 典型症状:寒战高热(39℃以上)、胸痛、咳嗽(痰中带血)、全身肌肉酸痛、头痛。
- 并发症:肺部可闻湿啰音或实变体征,严重者出现皮肤蜂窝织炎、溃疡、淋巴结肿大,甚至败血症、脓毒血症。
- 慢性型(病程迁延):
- 低热、不规则发热、关节酸痛,皮肤或软组织反复脓肿,形成瘘管,患者逐渐消瘦。
3. 诊断方法
- 流行病学史:接触病畜或疫区旅居史。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伴核左移。
- 病原学检测:痰液、脓液培养分离鼻疽假单胞菌,或血清学检测(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 影像学:X线或CT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空洞形成,类似肺炎或肺结核。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抗生素:首选磺胺嘧啶联合链霉素,或使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广谱抗生素。重症需长期治疗(数周至数月)。
- 支持治疗:隔离患者,加强营养支持,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
- 预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并处理病畜,消毒污染环境。
- 切断传播:避免接触病畜,从事相关职业者需佩戴防护装备。
- 人群监测:疫区人员出现发热或肺部症状需及时排查。
5. 预后与风险
- 病死率高:急性期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90%以上;慢性患者可能因衰竭或并发症死亡。
- 高危人群:兽医、饲养员、屠宰工人等密切接触病畜者。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高热、咳嗽、皮肤溃疡),尤其是疫区接触史者,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