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孢球虫病是一种由等孢球虫(主要是贝氏等孢球虫,学名Cystoisospora belli,以前称为Isospora belli)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疾病。这种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病因
等孢球虫病的病因是摄入了被等孢球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当这些卵囊进入人体后,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子孢子,后者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开始其生命周期,包括发育为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最终形成新的卵囊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可能导致肠黏膜损伤及炎症反应,从而引起临床症状。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人类因误食含有成熟卵囊的食物或水而受到感染。用新鲜人粪施肥、水源被粪便污染、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以及有生食肉类的习惯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差,本病更为常见。
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也可能感染等孢球虫病,但通常症状较轻且具有自限性。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者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可能会更加严重,并且难以治愈。
临床表现
等孢球虫病的症状多样,从无症状携带者到严重的慢性腹泻不等。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非血性的水样腹泻,伴随发热、腹痛、恶心、厌食等症状。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这些症状往往可以在几周内自行缓解;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严重腹泻和其他并发症,如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诊断
确诊等孢球虫病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粪便显微镜检查以发现特征性的卵囊。改良版Ziehl-Neelsen或Kinyoun抗酸染色技术可以帮助鉴别等孢球虫卵囊。有时需要多次粪检来提高检测率,因为卵囊的排出是间歇性的。如果粪便检查结果为阴性但仍怀疑存在感染,则可以通过肠组织活检来查找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形态。
治疗与预防
治疗等孢球虫病通常采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TMP/SMX),这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不能耐受TMP/SMX的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替代疗法,例如乙胺嘧啶加甲酰四氢叶酸或环丙沙星。为了防止复发,特别是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以及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于前往高风险地区的旅行者来说,遵循食品安全指导原则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