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贝氏等孢球虫和纳氏等孢球虫是主要寄生虫,其中贝氏等孢球虫感染更常见。
- 传播途径:通过误食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属于粪-口传播。卵囊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环境中发育为感染性阶段。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以腹泻为主,大便多为黏液便,常伴腹痛、恶心、呕吐、低热、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腹泻可持续数天至数周,部分患者周期性发作。
- 严重症状: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脂肪性腹泻、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多器官衰竭。
3.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通过硫酸锌漂浮法镜检发现卵囊是确诊关键,卵囊呈长椭圆形,透明度较高。
- 其他检查:小肠黏膜活检、肠内容物检测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可辅助诊断。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自限性:多数患者可自愈,轻症无需特殊治疗。
- 药物: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成人2片/次,每日4次,连服10天后减量)或呋喃唑酮;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嘧啶也有效。
- 预防:
- 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食物,彻底清洁蔬果。
-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儿童避免抓挠肛门。
- 水源管理: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5. 并发症
- 常见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因持续腹泻导致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总结
等孢球虫病主要影响肠道功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免疫缺陷者需警惕重症风险。及时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