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主要寄生在犬、狼等终末宿主的肠道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
- 传播方式:人类通过误食被虫卵污染的水源、食物(如未洗净的蔬果)或接触感染动物(如犬)的皮毛而感染。
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感染后5-20年才出现症状,早期常无症状。
- 常见症状:
- 肝部感染:右上腹肿块、肝区疼痛、腹胀,严重时压迫门静脉导致腹水。
- 肺部感染:干咳、咯血、胸腔积液。
- 其他部位:脑部感染可致癫痫,骨骼感染则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
- 并发症:囊肿破裂可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3. 流行病学特点
- 高发地区:我国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等牧区及半牧区,与犬类密集饲养相关。
- 高危人群:牧民、皮毛加工者、与犬密切接触者。
4. 防治措施
- 预防:
- 定期给犬驱虫,妥善处理病畜内脏。
- 饮用安全水源,避免生食,接触动物后及时洗手。
- 治疗:
- 手术:切除囊肿是主要方法,需避免囊液外溢引发过敏。
- 药物: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病例。
总结
细粒棘球蚴病对肝、肺等器官危害显著,病程长且病死率高,需通过综合防治(如驱虫管理、卫生教育)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