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 V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它指的是在心脏正常的起搏点(即窦房结)之外的部位产生的异常电活动导致的心脏搏动。这种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存在一个或多个异位起搏点,它们能够独立于正常的心脏节律发放冲动,并且这些异位起搏点周围通常有保护性的传入阻滞,防止外来冲动干扰其自律性。
病因
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并行心律最常见的病因是器质性心脏病,约占所有病例的86%。这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室性并行心律的发生率为1.7%,并且多见于发病24小时内。超过50%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这表明室性并行心律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害密切相关。
其他少见原因
除了上述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原因可能导致室性并行心律。例如尿毒症、低钾血症、淀粉样变、白血病、硬皮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炎等系统性疾病也可能成为诱因。值得注意的是,洋地黄中毒并不会引起室性并行心律。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
尽管室性并行心律多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联,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健康个体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年轻人,在经历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吸烟或饮酒后,可能会诱发室性并行心律。儿童中偶尔也会观察到此类现象,尤其是在患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情况下。
特发性情况
还有部分病例持续发生室性并行心律,但找不到明确的病因。这意味着即使经过详尽的医学评估,有时也无法确定具体的触发因素。
发病机制
从电生理学角度来看,室性并行心律的发生与心脏局部区域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有关。当心脏某一小范围内的细胞由于缺血、缺氧等因素而发生电位降低时,就可能出现自律性增高或者形成3相或4相阻滞,从而产生异常的电活动。这种异常电活动如果形成了有效的传导路径,则可以作为新的起搏点发出冲动,进而引发室性并行心律。
对于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而言,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触发活动、折返激动或异常自律性增加等多种机制。特别是在心脏存在结构性损伤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有利于这些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室性并行心律及其相关的心动过速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源于心脏本身的病理状态,也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面对此类病症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来制定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那些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和避免已知诱因同样重要。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整理而成,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疗人员以获得准确指导。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