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毒蕈是含有毒素的大型真菌子实体,我国已鉴定出约100种有毒蕈类,其中近10种含剧毒可致死。毒素成分复杂,可能包含鹅膏肽类、毒蝇碱、光盖伞素等,不同毒素可导致不同症状。
2. 中毒症状
根据毒素类型,临床分为5种主要类型:
- 胃肠炎型:潜伏期0.5~6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剧烈腹泻,严重者脱水、休克。
-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0分钟~6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可能出现幻觉、谵妄、瞳孔缩小等。
- 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引发黄疸、血红蛋白尿,甚至肾衰竭。
- 肝脏损害型:潜伏期10~24小时,分假愈期(症状缓解但毒素持续损伤)和内脏损害期,死亡率较高。
- 光敏性皮炎型:潜伏期约24小时,光照部位皮肤红肿、疼痛。
3. 急救与治疗
- 立即处理:神志清醒者需催吐、洗胃(4~6小时内最佳),导泻减少毒素吸收。
- 送医治疗:携带毒蕈样本供医生鉴定毒素类型,针对性使用解毒剂(如阿托品、肾上腺皮质激素)。
- 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护肝、透析等。
4. 预防措施
- 避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毒蕈与可食用蕈外观相似,难以辨别。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毒蕈的识别能力,尤其山区居民。
5. 风险提示
毒蕈中毒无特效解毒剂,死亡率与毒素类型、摄入量及救治及时性密切相关。我国部分地区(如云南、广东)中毒事件高发,6~9月为高峰期。
若误食后出现上述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切勿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