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一种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简称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下是关于该感染的详细信息:
1. 定义及病原学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EPEC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腹泻。这种病原菌具有黏附肠道表面的能力,通过感染导致肠道损伤和功能紊乱。EPEC的常见血清型为O111,占总病例数的40%~50%。
2. 传播途径
EPEC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食物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蔬菜,或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等。
- 水源传播:饮用受污染的水,如未经处理的污水或受污染的自然水源。
-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感染者或其排泄物,或在不洁环境中未注意手卫生而感染。
3. 症状
感染EPEC后的典型症状包括:
- 腹泻:每日排便3~5次,粪便呈黄色蛋花样,量多;严重者每日排便超过10次,可能出现血性腹泻。
- 发热:多为低热,严重者可能出现高热。
- 腹痛:成人患者常表现为脐周隐痛或剧烈腹痛,类似于阑尾炎疼痛。
- 其他症状: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
4. 预防措施
为有效预防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
- 避免食用生冷或不洁食物。
- 确保食物煮熟,尤其是肉类和蛋类。
- 饮用清洁、煮沸或经过安全处理的水。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用不洁的手触摸口、鼻或眼。
- 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厨房和卫生间。
- 增强免疫力:
- 平时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结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一种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和腹痛等症状。预防该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饮食和饮水的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注意增强个人免疫力。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