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粪类圆线虫病是由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侵入皮肤或黏膜后经淋巴管或静脉系统、右心而至肺,进而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症状的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病的详细介绍:
- 发病机制:粪类圆线虫一般寄生于人体小肠黏膜下层,在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中,可引起肺及其他内脏播散性损害。丝状蚴侵入人体后,经 3 - 30 天发育成童虫,少数童虫在肺内或支气管中发育成熟,多数童虫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从而引发肺部病变。
- 流行病学:全球均有分布,但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较多。我国多数地区感染率在 10% 以下,广西农民感染率为 4.9% - 8.6%。
-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轻微,可表现为皮肤局部小出血点、丘疹、移行性线状或带状荨麻疹,亦可有过敏性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或哮喘。如伴有严重疾病、营养不良或免疫低下者,可出现重症弥漫性感染,患者常有发热、剧烈咳嗽、咳痰、咯血、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亦可伴有多个内脏器官受累及全身中毒等症状,甚至短时间内死亡。
- 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可达 20×10⁹/L,嗜酸粒细胞一般在 25%-30%,最高可达 70%-80%,血清总 IgE 水平 50% 增高,针对丝状蚴抗原的血清 IgG 和 IgE 90% 患者阳性。痰液中查找寄生虫和虫卵,如雌虫在支气管上皮寄生,新鲜痰中可找到杆状蚴、丝状蚴、童虫、成虫及虫卵。X 线胸片可有点状、小片状、索条状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性阴影。
-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新鲜痰液查找病原虫即可诊断。
- 并发症:可并发重症肺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 治疗:噻苯达唑治疗粪类圆线虫病疗效良好。对于重症患者,还需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其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