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是由摄入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物中的肠毒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病程短且多为自限性。以下为具体信息:
1. 病因与传播途径
- 致病原因是食用了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含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馒头)或乳制品、肉类等。
- 该菌在适宜温度下可发芽并产生肠毒素,若食物未彻底加热,毒素未被破坏即可引发中毒。
2.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伴低热或轻度头痛。
- 病程特点:潜伏期通常为1~10小时,症状多在24小时内自行缓解,一般无并发症。
3. 临床分型
根据毒素类型不同,分为两类:
- 呕吐型:由耐热性肠毒素引起,常见于剩饭、凉面等,以剧烈呕吐为主。
- 腹泻型:由不耐热肠毒素引起,多表现为腹痛、水样腹泻。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进食可疑食物史、典型症状及粪便培养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菌量≥10⁵/g)。
- 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为主,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重症者可选用氯霉素等抗生素。
5.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用长时间存放的剩饭、凉菜等高风险食物,食物需彻底加热。
- 注意食品卫生,尤其需冷藏保存易变质食物。
该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即可恢复,但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