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是常见致病菌,部分病例与病毒、支原体或过敏反应相关。
- 机制:推测为病原体侵入肺部后,炎性渗出物通过肺泡扩散形成球形病灶,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局部气道阻塞有关。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发热、咳嗽、咳痰(偶带血丝)、胸痛,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
- 影像特征:CT显示孤立球形病灶,边缘模糊,无分叶或毛刺征,周围可见索状阴影(“局部充血征象”)。
3. 诊断
- 鉴别诊断:需与肺癌(边缘多清晰)、肺栓塞(楔形影)等区分,确诊依赖排除法及病原学检测。
- 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痰培养(部分可检出病原体)、CT或HRCT辅助诊断。
4. 治疗
-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敏感菌株),其他可选头孢类、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
- 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咳、营养支持,重症需吸氧或机械通气。
- 手术:慢性包裹性脓胸需外科引流。
5. 预后
- 多数患者经及时抗感染治疗可痊愈,但免疫低下或合并基础疾病者可能病程迁延,需长期随访。
若出现持续发热、胸痛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