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即脑萎缩,是指因衰老、脑部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感染等原因导致脑细胞异常减少、脑组织发生萎缩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以下是关于脑萎的详细介绍:
病因
-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大脑自然老化,细胞功能下降,易导致脑萎。
-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脑部血液循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萎。
- 神经退行性变: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可致脑萎。
- 脑部外伤:严重的颅脑损伤破坏脑组织,增加脑萎风险。
- 感染:脑炎等感染性疾病损害脑组织,可能引起脑萎。
症状
- 初期:多起病于 50 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初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主要是近事遗忘,注意力易涣散,动作迟缓,精神倦怠,头晕,睡眠障碍,情绪易激动等。
- 后期:可出现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障碍,性格改变,严重者出现人格改变。亦可出现步态不稳,面部不自主动作,强迫反射,模仿动作,甚至偏瘫等。
检查
- 脑电图:有弥漫性 g 波和 8 波。
- CT 扫描:显示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和脑沟增宽。
- 核素脑血流图:测定可有脑血流量减少。
- 磁共振成像(MRI):比 CT 更清晰,能更好地显示大脑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明确脑萎缩的程度和部位。
治疗
- 中医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如肾虚髓亏证给予补肾益髓;心脾气血两虚证补益心脾等。还可配合针灸疗法,取风府、人中、风池等穴位。
- 西医治疗:使用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药,如烟酸、γ— 氨酪酸等。对失眠、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 康复治疗:包括语言康复、认知康复、运动康复等,旨在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保养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高脂、高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