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绞痛综合征是一种由肠道相对缺血引发的餐后腹部痉挛性疼痛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其核心特征如下:
1. 典型症状
- 餐后腹痛:疼痛多发生于进食后15-30分钟,集中在上腹或中腹部,呈剧烈绞痛或痉挛性疼痛,持续1-3小时。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与进食量呈正相关。
- 伴随症状: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长期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或贫血。
2. 病因与病理机制
- 动脉闭塞性病变: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腹部动脉(如肠系膜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肠道缺血。
- 高危人群: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中老年男性。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典型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若腹主动脉狭窄>50%可确诊。
- 治疗方式:轻症以药物改善血供为主(如抗血小板药、扩血管药),严重者需手术或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
4. 预后
- 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需长期控制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
该病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鉴别,其核心鉴别点在于缺血性病理机制及餐后疼痛的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