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梗阻因素:最常见的病因是肿瘤、结石、炎症,其次为良性狭窄或梗阻和寄生虫等。例如,肝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等肿瘤可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肝内泥沙样结石、胆总管结石等会堵塞胆管,引起胆汁淤积;胆囊炎、胆管炎等炎症刺激也可能造成胆管狭窄或梗阻,进而引发黄疸。
- 肝细胞功能障碍:药物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疾病,会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受到抑制,导致胆汁在肝内淤积,引发黄疸。长期酗酒、妊娠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肝细胞功能,诱发胆汁淤积性黄疸。
- 分类:根据引起淤胆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外阻塞、肝内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 3 种。也可根据淤积部位分为肝外阻塞型和肝内阻塞型,肝外阻塞型胆汁淤积在肝脏外,常合并感染,病情一般较重,预后通常较差;肝内阻塞型胆汁淤积在肝脏内,很少合并感染,病情一般较轻,预后通常比肝外阻塞型好。
- 临床表现:
- 原发疾病表现:胆囊炎、胆石症常伴胆绞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有寒战、高热、腹痛,可迅速出现休克;恶性疾病多有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肝大和黄疸,无痛性黄疸常为胰头癌的表现。
- 阻塞性黄疸表现:肤色呈现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甚至黑色。皮肤瘙痒显著,常出现在黄疸之前。间歇性黄疸是胆石症的表现,持续性黄疸且逐渐加重、程度较深常见于恶性肿瘤所致。因胆盐入肠道受阻,会导致腹胀、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进而可能出现出血倾向。由于胆道部分或完全阻塞,粪便呈灰白色(白陶土色),还常伴有淤胆性肝大,当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下时常伴有胆囊肿大,可无压痛。
- 检查:
- 胆色素类检验项目: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总胆红素可达 510μmol/l 以上,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比值常在 60% 以上。尿胆红素检查阳性,尿胆原排出减少,粪胆原明显减少或完全缺如。
- 其他肝功能试验:血清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基转移酶、血清总胆汁酸、血清 5'- 核苷酸等指标在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均可显著增高,有助于与肝细胞性黄疸等进行鉴别诊断。
-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 等检查有助于发现有无肝脏、胆道结构异常及有无占位性、梗阻性病变。介入检查如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诊断胆外胆管的金标准,还可用于治疗。
- 治疗:
- 病因治疗:如感染所致淤积性黄疸需抗感染治疗;药物所致淤积性黄疸应立即停药;酒精所致淤积性黄疸需戒酒和进行一般护肝治疗;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所致的淤胆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等。
- 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组胺类药物、胆汁酸结合树脂和消胆胺等缓解皮肤瘙痒;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钙剂等纠正维生素缺乏等。对于胆道梗阻者,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人工支架置入或肝移植等治疗方法。